媒体北体

所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北体

【奥运专家谈】心理训练:闯过心理关 赛场见英雄

东京奥运会8月8日闭幕,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联合制作的解读奥运新闻报道近期播出。多位专家在节目中深入剖析,解读运动员比赛背后的故事,阐释、传播体育运动与健康锻炼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输出多维视角观点,满足大众体育服务需求,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传播知识,服务社会。

对手强、规模大的奥运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重压如何化解并转变为动力,也是运动员能否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东京奥运会上,我国心理专家团队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帮助中国健儿做好心理准备。今日推出“奥运专家谈”专题栏目第3期——《心理训练:闯过心理关 赛场见英雄》,由中国代表团保障团成员、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心理学专家张力为教授给大家带来解读。


心理训练:闯过心理关 赛场见英雄



心理专家在比赛前通常会进行心理干预。比如,针对有天天练毛笔字习惯的运动员,心理专家会鼓励或要求他们继续写毛笔字。因为在书法练习的时候,人往往会心无旁骛、意在笔间。比赛前,运动员要做到“不思好、不思坏、平常心”。

心理专家也会帮助运动员做生物反馈条件下的放松练习和表象练习,制定运动员比赛的心理辅导预案。

比赛上场前,心理专家会提醒运动员默念自我提示语。自我提示语可以是重要技术动作编成的顺口溜,也可以是一两个字。提醒运动员要关注自己而不是他人,关注当下而不是前后,关注动作而不是结果。

心理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和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康复训练一样,都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对精英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主要为了让他们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不仅能在体能、身体、技能方面超越对手,也能在心理上战胜对手。

我们有对抗性项目,像柔道、摔跤,这是直接身体对抗性的,当然还有非身体对抗性的,比如说网球、乒乓球等等。对于对抗性这些项目来说,会更强调要仔细分析对手的薄弱环节,更强调认真制定战术,更强调自信、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一些非对抗性的项目,比如射击,它就会更强调稳中求准,在心理练习的过程中像放松练习、呼吸练习、正面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

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紧张贯穿在整个竞赛的始终,而成绩也正是在激烈紧张的竞争中产生。 “紧张”在比赛中,就像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紧张反而会让运动员更加专注,有助于比赛发挥。

张力为教授介绍到,在大赛之前和之中紧张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如果紧张处于中低水平,都不大会发挥最好的成绩。常常是在中高水平的程度上,会有最好的成绩出现,绝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这样。紧张可以带来一些心理上的益处,比如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体能会显得更加充沛,当然紧张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力量和耐力,这些都是紧张的积极作用。当然过度紧张也会有消极作用,产生不利因素,我们需要的紧张程度是有控制的中高程度紧张。


人物简介

张力为(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心理学院教授)

张力为,教育学博士(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哲学博士(心理学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是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心理学院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 “教学名师”。发表的许多著作、论文在体育科研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张力为担任第一作者编著的《运动心理学》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质量理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分层教学与内容更新》曾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0年悉尼奥运会至今,他用自己的学科特长服务社会,自觉践行着“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多年来,张力为秉承“体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最终应该转化为运动训练的推进器”这一信念,长期承担中国网球队、艺术体操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