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下午,主题为“体育科学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研讨会在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国家队训练基地第二会议室召开。国家科技部社发司综合处处长刘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一处调研员李晨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科技处副处长徐金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家陈晓巍,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体育器材装备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参与研讨。相关研究领域多位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言,会议由科技处处长朱晓兰主持。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统筹国际国内体育科技资源,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科技对体育工作的支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与由“经验型”体育大学向“科技型”体育大学转型思路高度契合。如何辨识体育发展中的科技重大需求,如何构建跨部门、行业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天游线路检测中心的科技事业的如何发展,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和讨论内容。
1. 体育发展中的“卡脖子”科技问题
《科技日报》资深记者李大庆介绍了中国科技的“卡脖子”问题的背景。随着经济各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卡脖子”问题,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也不例外。当前正是以克服“卡脖子技术”为契机,以危机倒逼改革,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李大庆表示,《科技日报》相关关键核心技术的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领导也都高度重视,在科技布局方面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来自卡宾滑雪集团、奥悦集团、河北银箭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冰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阿里云、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的专家们也都反映了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了较多“卡脖子”技术,产业界亟需高校和科技界能够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
2. 以实际科技行动支撑科技奥运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
竞技体育学院米靖教授作为科技部专家做了《体育核心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他结合前期参与科技冬奥项目指南编写工作以及科技备战相关工作对科技备战体育核心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报告。
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李翰君副教授就运动减阻关键技术对体育科技发展的调研进行报告。他介绍了运动减阻方面国内已有的关键技术,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和收获,进而提升我们的自身优势,提高运动成绩,为2022年冬奥会做准备。
体育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刘昊扬教授就体育智能装备发展问题作报告。他指出,要发展体育装备,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如何跨越技术、科技和体育之间的鸿沟架设桥梁,这是解决体育装备核心的关键问题。
李卫教授和沈燕飞教授分别就学校“运动中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和“智能体育装备研发中心”的工作设想做汇报。全面展示了科技工作的基础和实力,并指出了未来体育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对国家未来相关科技领域的布局建言献策。
3. 加强科技协同合作与体制机制创新
听完各位教授的报告后,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们对天游线路检测中心举办此次会议予以肯定,并希望能够在体育装备、器材、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开展深入合作。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们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天游线路检测中心作为全国体育领域的领头羊,要够凝聚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攻破体育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是责无旁贷的。希望能够在国家以及上级单位的指导下,不断梳理我们的研究方向,形成整个天游线路检测中心,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在这个领域里面,在体育的科研里面能够形成拳头产品。今天的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后要加强合作,扩大合作的范围,在技术层面和实操层面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陈晓巍和徐金成认为,学校成立相关领域研究中心十分有必要,今后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入更多专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院校的合作。
李晨峰指出,北体大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卡脖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整个体育,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全民体育,还是体育产业,对整个产业的价值意义非常大。今后需要大家共同的支持,共同迎接挑战。
会议总结阶段,科技部社发司刘健处长指出:感谢北体大召开今天的研讨会。两个中心的建立也是完全对标科技部正在实施的冬奥计划、落实中央的第19号文件,以及2020年北京冬奥会的备战要求,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天游线路检测中心“两个中心”的成立作为促进冰雪产业发展的平台,将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支持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产业。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不仅仅是模仿,更要超越,有自己的认识,形成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协同创新,科技部将全力支持和配合大家的工作,为大家提供更好地服务。
本次会议是落实学校“三个转型”的实际举措,今后将进一步整合与协调校内外科研力量,在科技冬奥、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北体大应有的科技贡献。